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淺談眼瞼下垂症

作者:陳喬鴻眼科診所院長 陳喬鴻醫師

所謂眼瞼下垂,即是上眼皮因某些原因導致在眼睛睜開時仍會蓋住大部分的角膜(黑眼珠)。如果發生在單側,則往往會很容易看到兩側上眼皮位置一高一低﹔但如果發生在雙側,則往往會因仍有對稱性而忽略其存在。

眼瞼下垂症以疾病發生的時間來分類,可略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眼瞼下垂。一般發生於新生兒的眼瞼下垂症,絕大多數是屬於先天性的。另一方面若以疾病發生的原因來分類的話,則可分為神經性、外傷性及肌肉肌腱性(肌原性)三種。
大部分新生兒的先天性眼瞼下垂症多為提眼瞼肌肌肉發育不良,導致提眼瞼肌功能降低,肌肉收縮或放縮都會慢半拍。患有單側先天性眼瞼下垂的小朋友,由於提眼瞼肌連放鬆都慢半拍,所以當小朋友眼睛往下看時,原來眼瞼下垂的一側反而這時會變得比正常的一側高。眼科醫師常常以此現象發生與否來作為眼瞼下垂是否為先天性發生的依據。

另外,在眼科門診也常常會發現,患有先天性眼瞼下垂的小朋友,會合併眼球上直肌發育不良,導致眼球無法往上看,必須作詳細檢查才不會被忽略。也有一小部份先天性眼瞼下垂的小朋友,是由於在胚胎發育期神經發育不良,而引起第三對腦神經麻痺所造成,以上所述之肌原性及神經性缺損而導致的先天性眼瞼下垂症,常常無法自行恢復,因此必須儘早發現,儘早治療,以免造成日後視覺功能上的傷害。
另外,若是因眼瞼撕裂傷或新生兒生產過程中眼瞼挫傷,導致外傷性眼瞼下垂,因其原來神經組織與肌肉結構仍屬正常,自行恢復的機會很大,一般醫師會建議觀察半年以上,再決定是否須進一步矯正。

由於先天性眼瞼下垂症患者,如果太過嚴重而蓋住瞳孔,不僅影響小朋友的外觀,更可能因延誤治療而造成弱視。所以媽媽必須多留心一些小朋友的小動作,如果懷疑有先天性眼瞼下垂症要儘早給眼科醫師檢查。

一般新生兒因眼睛還不是很大,父母並不易自行發現有無眼瞼下垂症的發生。但是若發現有單側眼皮總是不睜開,雙眼眼皮高低明顯不對稱,則可能是單側眼瞼下垂症的徵候。

患有先天性眼瞼下垂的小朋友,除了可發現上眼皮下垂外,細心的爸爸媽媽還會發現小朋友看東西時特別喜歡抬頭並把下巴往上揚,甚至因提額肌用力而在上額出現皺紋(抬頭紋)。

一旦懷疑小朋友有眼瞼下垂症,父母應將小朋友帶到眼科檢查。一般在門診看到患有先天性眼瞼下垂的小朋友,大多都已超過一、二歲,這是因為小朋友超過一歲之後眼睛比較大,眼裂比較寬,且會專注看有趣的東西,一些早期未被發現的症狀才會表現出來。

眼科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眼皮下垂是出生後就發現還是最近才出現?是一整天都發生還是一天的某些時間出現?因此最好帶著更早之前的照片讓醫師比較,更能確定診斷。

除了問診之外,小朋友應接受一些非侵犯性之眼科檢查:包括測量上下眼瞼距離、上眼瞼到瞳孔中心距離、雙眼皮紋路高低位置及提眼瞼肌功能測定等。透過這些專業的問診及檢查,即可作明確的診斷。再依個人情況,譬如視力有無退化?外觀缺陷是否會影響人際關係等,來決定接受積極治療的時機。

在專業的眼科醫師心中,一旦診斷確定,且已找出眼瞼下垂的原因,則可與父母討論進一步的治療計畫。一般來說若是後天發生的眼瞼下垂,無論是神經性或是肌原性的原因,因其仍有自行恢復的機會,所以過早手術治療反而可能引起往後眼瞼無法閉合,造成角膜過乾而上皮缺損的後遺症。因此對於後天發生的眼瞼下垂症,可使用特殊的眼皮夾或上眼皮膠帶,在等待眼瞼功能自行恢復的過程中,來達到暫時治療的目的。

另一方面,若檢查結果發現是先天性眼瞼下垂,且可能會影響視力或人際關係時,則必須儘早用手術的方法來矯正上眼皮的位置。手術的方法因眼瞼下垂的嚴重程度及提眼瞼肌功能的好壞而不同。若提眼瞼肌功能還不錯,則可用提眼瞼肌筋膜加強手術;但是若檢查發現提眼瞼肌功能已完全喪失,則必須用較複雜的額肌懸吊手術,來達到提高上眼皮的目的。

一般手術的效果不錯,不過值得一提的,手術後由於上眼瞼被拉起,常常會導致睡覺時眼皮無法完全閉合,必須長期在睡前使用眼藥膏讓眼睛保持濕潤,且須在術後定期追蹤眼瞼位置及眼角膜狀況。

眼瞼下垂症不僅是外觀上的疾病,更可能影響視力造成視覺功能障礙。所幸小朋友的眼瞼狀況不像視力檢查必須等到三、四歲才能評估,父母只要提高警覺,多觀察小朋友的外觀、看東西時的表情及頭部位置等,一定可以即早發現。一旦懷疑小朋友有眼瞼異常,不妨多照幾張照片作為紀錄,再與專業的眼科醫師做詳細的討論。千萬不要粗心大意而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